我的账户
海钓人网

海钓信息一手掌握

亲爱的钓友,欢迎!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矶钓钓法 全层钓法基本概念及论述 - 4 全游动

[复制链接]
7769 6
admin 发表于 2016-8-11 20:03:2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00号阿波能够自动为您寻找潮水的汇合点丶理想的标的区。% ?& {- o1 F$ L0 _- s( B3 r* h

- Q; i- R) u8 }1 Y+ Q3 e  使用条件是,特别风平浪静时(重点),或者反过来说是在有强风浪大的天气时,较难能发挥其威力。 咬铅篇与角度篇>>一般刚接触此钓法会有咬铅必需咬(夹)的很轻的错觉。我还是叮咛一下,一定要对应钓场的状况去回应,懂的去应变或用手法回应。* s6 |# i3 s. p

& p& s/ e, e* K& p  这是我观察许多位头上生毛发角的大师级钓师与入门者最大的差别,也是我自知不及与经验不够的地方,钓场不同,流+风+浪的状况不一样(哪怕是同一个钓点也不会每天都一样),这都要因应,不然会变成是钓组在玩我们而不是我们在驾驭钓组....基本概述是观念。实战是累积经验与状况对应,多钓多玩,会演变为自然因应与不须多加思索的回应,因为...一切已在不言中!(图片对照因为已经太久而做古...拉不出来了!( e0 @3 v1 Q" ^( n, k; l
; q6 y/ a7 ?8 G3 k
  咬铅篇>>在浮游矶钓中,咬铅虽只是小道具,但举凡残馀浮力的调整⋯⋯丶钓组的展开丶抑制风与流的影响丶甚至全层的下潜…等等,集数种功能於一身,虽然有少数的钓法是可以不使用咬铅的,如池永佑一的1000钓法,靠的是碳纤线(子线约10米)高於海水的比重,来压沈钓组,但在一般场合还是多以咬铅来完成上述的诸多功能,其各号数的重量,已为大家所熟悉,在此不另赘述。 不过在使用上,其咬铅的数量及位置却是一门大学问。9 e+ D, i; Y0 Q4 G* f

( R: Y3 A! P2 {5 T' b3 O) [  以最简单的配置来说,使用单一颗咬铅,夹在钓组中段约莫子母线接结处,此时重量集中於单一处,即大家所言道的,此种配置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摺角,不利於鱼讯的传达,但这种说法未竟详实,其实在咬铅以下的钓组并无足够的重量(仅钩子及饵)能够将子线充分打直,故线系在弯曲的状态下亦会导致鱼讯传达迟缓。
; Q0 ~( S5 b0 X( V% s. y1 B
) q( B0 C5 ^: ?, ?7 N7 u2 T) J9 I  此时有二种方法可以尝试改善:
# Y' F+ s7 Y* w" Z. _6 Z5 L9 ^8 E. y7 M. {! ^' h7 t
  一.使用的咬铅数目不变,但将其移至较接近钩子之处。
7 v2 X" E$ x* g6 T( j9 g, E; H7 K
; h2 n# V: y- Q% `( ?! S  二.采用多颗较小号的咬铅平均段打,虽然以上的做法皆可让钓组呈现较为打直的状态,但须注意其过与不及的问题,当咬铅过重或太接近钩子,除了钓组的扬起角度不良外亦会造成鱼在就饵时立即感到异常的重量感。8 w! q* u, a# E
; ^) @0 b: P+ u, d
  「载重」是水下状态的关键,不同的配置方式势必采用不同的控线手法,善钓者知道如何因应各种状况,随时改变钓组配置,如极限队的执行长波波,每当外在条件改变时皆会立即改变钓组配置来因应,经过实地证明,每次看他更换钓组,十之八九都会换来立即而来的鱼讯。 经验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但其间还是有些浅显易懂的原则是可以掌握的:" }8 `7 s- L  u$ w7 x/ W( U

& B$ [. u: Q$ |2 G8 J  ◎咬铅越轻或离钩子越远,鱼就饵时越不会感到异状但鱼讯传达较迟缓。
# p8 V& ]! F( h% Q
9 ]/ \2 ^+ u: J' E/ z( _  ◎咬铅越重或离钩子越近,鱼就饵时会有重量感但鱼讯的传达较直接。3 J  j: [1 T. O. a+ o3 n! ^( f" v
' i, G8 @& J! X% F6 c5 i
  ◎咬铅重量越集中,摺角越大但咬铅以下漂动趋於自然。- j+ _4 K- D; d; [5 h6 K
" t! C; X1 |, Z/ h  ^
  ◎咬铅重量越分散,摺角越不明显但波动越僵直 角度篇 全层钓法并非仅是形式上的器材使用,其核心精神是着重於钓者的思考判断及执行的能力,之前提到藉由适当重量的咬铅让钓组缓缓的下沈,但也并不是要搞的像「捅的」一样,直达底层,那这下问题来了,不能太轻又不能太重,有什麽准则可供依循?如果再加上风与流的影响...天啊!
) @! Y( z  f/ K3 k' l  ^
6 o2 n2 m, x, a+ u3 f% j3 j  c1 q  真的会让人起肖,到底要如何判断该使用多少的重量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角度」,没有错就是角度,当钓者抛出钓鉏在落水时会将钓组叼住,目的是将钓组打直展开营造合理的倾斜角度,不用怀疑这个原则不论采用何种钓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8 @& V6 y% u: x7 d# O  x

4 u( S7 P3 A  E+ Y8 E1 G& v) v  倾斜的角度= a.水流的向量 + b.铅重的向量的合力,但在实际作钓张线放流时,可能大部分的母线会随着乘流性良好的圆锥阿波往外带出,仅有少部分的母线能通过存有摩擦力的浮标圆孔,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并提高钓组在水面以下补捉水流的能力,普遍上都会使用潮受等物,除了可将母线顺势带出,其主要目的还是一样的,为了营造...「角度」。
3 l# C; r# e: Y% o
  |/ O+ D$ i  l  以上为理想的角度打斜状态,透过钓组带开的角度来判断咬铅重量适当与否。 但当咬铅过重时虽然钓者仍然将母线叼住 试图将钓组展开打斜,但因咬铅自重的向量过大,而导致走在前方的阿波,拖这水下过重的钓组继续前行,虽然阿波已进入了狙击范围,但水下的钓组却还远远的拖在後方,最後可能都挂底了,钓者还不自知呢。8 s% J6 s, K9 H) d

: s4 }* x2 ]$ T8 Y  既然角度如此的重要却又苦於钓组埋於水面下无法直接目视,又该如何:% ^! I& m% P* L" z

+ M# h; a/ @9 E0 w一.采用颜色鲜艳的潮受,尤其是当咬铅过轻时可以清楚的透过目视来观察。: T, N0 g. I( g* z

$ _! H' D& R% y: ^9 Z. H1 r二.如为咬铅过重时,可於扬竿收线时观察其收线的路径,是从远处往近处逐渐收回,还是收了老半天一堆线仍然留在脚边。 使用圆锥阿波不管是全游动丶半游动丶固定钓组或本土的长杆阿波,其钓果的呈现,皆着重於钓组角度的营造,与其过份追求阿波的感度,不如小心求证咬铅的重量及其使用的位置,施以正确的操作,当角度搞好了感度自然就来了。
* c; o7 G5 R; M
: G) |: l. v1 U/ M: \1 _8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踩过的脚印
收藏
收藏4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朗捷 发表于 2017-7-12 13:06:2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第四篇感觉难度在加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无极 发表于 2017-7-12 18:08:45 | 只看该作者
朗捷 发表于 2017-7-12 13:06
) D% O1 U& }0 v: }; C看到第四篇感觉难度在加大。

; `* _2 L& `. e% x; g/ c+ [  ^8 N. w需要理论结合实际
( w2 d8 c, @2 P. M9 x+ ~# P0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火牛 发表于 2019-6-19 23:31: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向楼主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6-20 11:11:08 | 只看该作者
火牛 发表于 2019-6-19 23:31
% @0 _' Z% @3 t# E3 ~学习了 向楼主致敬
, B% z7 B- ?7 W3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李某某 发表于 2019-6-26 21:57:30 | 只看该作者
角度角度角度
! `& `  N2 m4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抖音号
打开抖音扫一扫

客服电话:186-2180-4396

客服邮箱:87754192@qq.com

微信号:haidiaorencom

Copyright@2012-2026 haidiao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网上营业执照]

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