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常使用立漂钓法作钓,对单锥钓法不十分熟悉,以下说法以立漂钓法为准 ( D0 @) V9 t2 j4 }9 X
, m3 R6 |1 C3 w3 x: b( p1 q! y! y不知道钓友有没有发现,在实际作钓时,窝料的行程和钓饵的行程在风的影响之下有一定的偏差 如下图
8 S9 l7 ~/ |( w: q0 `* H6 J. _+ Q/ f- l, D# h( ^9 j& U- J1 L
# I, C6 p. \, n% a
4 N. M4 T, }2 B4 e/ n ~6 |' ]& T由于实地作钓风向和流向常常不相同,上图举风向与流向呈90度为例。此时随着流把钓组推远,水线延长,浮漂露出部分受到方向向左的风力作用,而风兴起的波浪把水线向左推,综合作用之下,水下钓组向前方偏左漂流。而窝料全程在水下,受到风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假定为完全向前随流扩散,与流方向一致。
: V/ t5 ? d/ v+ c# N3 `% w, R4 e) [6 I. v6 e9 [
钓饵行程与窝料行程如上图所示。由此可知,在A点下竿,钓饵行程偏离窝料行程。在B点下竿,钓饵从窝料最初覆盖区域出发,行走一段距离之后,离开窝料覆盖区域,进入空白区。而在C点下竿,钓饵漂流一段短距离之后进入窝料覆盖区域。
6 u# \2 F/ Y- K
. h# t/ ^ }; W, ~比较以上三者知A点下竿后钓饵行程与窝饵行程重合区域最小,C点下竿后钓饵行程与窝饵行程重合区域最大。
m. q7 N: K- s7 h0 x( m1 ` @, Q! [. L0 f$ Q, {3 z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观察发现,若三人同行钓船矶,C点往往先中鱼,接着是B点,而A点则鱼获相对较少。但是钓了一段时间之后,C点下竿者鱼口逐渐稀疏,而B点下竿着鱼口逐渐变密。笔者认为,C着在作钓前期,窝料覆盖范围内鱼密度较低,C点下竿有利于最大限度搜索窝料覆盖区域内的鱼群。随着窝料的扩散和持续补充,越来越多的鱼顺流而上,直至靠近B点,也就是打窝点。笔者常在B点位置作钓2个小时钓组漂流4米左右中鱼,越钓越近直至停口。 5 d9 J! l% F) r3 u/ E
" ]. c6 |& n; D8 B9 z
. z, J' K9 j6 F! B* }) `9 i9 {
总结:
6 m+ G) o" z1 V- ?! m( {/ r, v笔者提出以上看法在实际作钓中的建议是: + g3 X4 K8 T) e
5 S1 Y! `: S+ `# s1、如果是一人作钓,前期在C点下竿,逐渐偏向B点。 " [& G1 x1 D! z5 k
2、如果是多人作钓,打两个窝,一个在A的偏右侧,一个在B的右侧。 " [0 m! @" G( d2 K5 ?* l
. _4 U7 h/ Z% p7 p1 q而写这一篇文章纯粹是笔者在作钓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与讨论,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 Y+ r N" y P! N- a) N- d |